凭借防伪鉴定,平台们拿下了有潮流消费潜力的群体:Z世代,用户量和GMV增长。
对鉴定重要性后知后觉的B2C潮流电商们则逐渐掉队,曾经风光无限的B2C潮流电商“YOHO! 有货”在2015年还能吸引来余文乐站台,VANS、匡威等进驻,2021年再上新闻,已经、负债累累[4]。
另一头,8轮、估值38亿的StockX逐步涉足服饰、收藏品、美妆产品,甚至卖起了卡牌和主机。得物则吸引来、等人的潮牌进驻,忙不迭和MICHAEL KORS、FILA和蔻驰等做、推联名。
相比小红书,得物社区中的分享离消费又近了一步,简直是个大号的淘宝买家秀。博主们发布一张OODT全身照,从头到脚每个单品都打了标签,点击跳转直接就能买。区往往还意犹未尽,连博主穿什么袜子、桌上摆什么手办都要问出来。
一种消费信心已经建立起来。点击标签跳转,无论买的是199元的卡西欧学生电子表,还是40999元的香奈儿经典款,都有平台在背后拍胸脯保证:,假一赔三。
03
有鉴定,就有生意
这么看来,围绕防伪鉴定建立的潮流生意可谓顺风顺水,但事实没有那么。
验货模式带来两个必然的弊端:
1)打不尽的假货。莆田永远精益求精,一号“蓝丝绸”刚发售,就有黄牛连夜把抢到的真品送入打版工场解剖,“能过得物鉴定”已经是鞋圈有诱惑力的广告词。
仿造认证机制的门槛也很低。去年上海查获一桩涉案金额700多万的侵权案件,倒卖的就是得物防伪四件套。得物和唯品会曾就133条Gucci腰带的真伪,拿着两叠相反的中检鉴定报告吵翻天,由此牵出了一堆声称与中检合作的鉴定师培训班,人们发现,只要交够钱,7天就能速成上岗[7]。
2)越做越重的资产。要确保“防伪扣”的竞争力,得物必须亲自参与实物交易的流程,直接对货品质量负责。在闲鱼淘到二手假货,大多数人选择痛骂两句卖家,自认倒霉。但在得物买到假货,会直接对准平台本身。
在黑猫平台,对得物APP的投诉已经过10万条,乱鉴定、售后差被频频提及。
另外,交易量上涨让检测压力越来越大。据时代周刊报道,2020年初得物的鉴定师们平均十几秒要鉴定一件商品,一天看过千件商品[6],产能可以和小罐茶的炒茶大师媲美。
可以说,在商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,能招到多少靠谱鉴定师、能承担多大的寄售仓,将直接影响得物GMV的天花板。
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悖论:平台既需要莆田,来彰显鉴真服务的;又不能让莆田太猛,使“防伪扣”失去可信度。